讨论主题应具体,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学生发帖及回帖数量计入平时成绩考量中。
总之,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网络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其求知欲。
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
一、网络课程的定位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方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和。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
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首先,网络课程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级各类学生,包括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也包括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生。
当然网络课程服务的对象还包括从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汲取丰富资源的广大教师及其他学习者。
其次,网络课程的建设目标和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
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
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另外,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也是网络课程定位中必须加以明确的。
就目前情况而言,对于多数高校的学生,网络课程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补充,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一个平台,少数学校部分课程实施了单独的网络教学。
所以,目前网络课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补充,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但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决定了网络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网络课程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一致,都是以使受教育者得到教学信息、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的。
两者既不互相替代,又共存并行,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发挥两者优势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管是作为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还是使用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教学中去,给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由以上所述,在网络课程定位时,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它的服务对象,尤其是急需通过这个平台提升教学质量的使用对象;其次,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还有,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以及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准确地定位网络课程的面向对象、目标和作用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网络课程建设的航标。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目前,有一部分网络课程仍停留在“书本搬家”、“课堂搬家”,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
究其根源,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无疑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它同样也能够为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应设置有以下的内容:内容提示、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测试评价等。
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习者可以自定学习方式、自定学习进度。
这些都需要有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中,导航系统对于网络课程使用的成败至关重要。
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
学习者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自定学习方向,实现发现式学习。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学习者可以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并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反馈,实现交互式学习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
当然,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网络课程教学环境的保障,必要的网络设施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物质基础。
网络课程是基于人类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情境认知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也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必备要素和努力方向。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三、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与机制
目前,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主要有这两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