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核心素养下的跨学科教学8篇
大小:478.64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4-07 13:09:48 12k 10.7k
下载文档

空间再造

建立更加多样、丰富的配套设施和场域再造,完成了校园科技馆、中医药文化主题场馆、创客教室、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及生命教育主题文化广场的设计;组建跨学科学习资源库,成立了多个核心研讨团队,对跨学科学习的有序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跨越学科边界,聚力综合育人。近两年,学校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校本实践探索,撬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提升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课程综合化实施策略研究”课题被立项为2023年枣庄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校“博物课程”获得枣庄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枣庄市科技创新课程、枣庄市教学改革项目等荣誉。

核心素养下的跨学科教学2

山东潍坊高新区,有一所偏远学校——钢城现代学校,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学校教师就已经开始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教师通过主题式的跨学科教学,以“探究任务”为载体,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有人说,这里开展的跨学科教学可能突破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认知;也有人说,这里充分体现了“世界即教材,学习即生活,他人即教师”的教育样态。只有我们知道,怎样才能在跨学科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自然融入,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为核心素养“画像”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的重点内容,素养导向需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通俗地说,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具体的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依托于实实在在的课程行动才能得以实现。杜威曾提出“在做中学”,可见素养的提升不依靠灌输,而要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习得。

跨学科教学,能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首先,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边界,避免了分科教学中过于高估学科价值、教学内容重复等缺点,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概念驱动为本,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用活动实现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所有的探究活动从学生实践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与特殊情境的有效互动中,成功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和挑战,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统整,真正实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最终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

实操层面上,我们将核心素养分析为“会做人”和“会做事”,其中“会做人”表现为8个必备品格: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开放包容;“会做事”表现为6个关键能力:思考、研究、交流、协作、自我管理、技术运用。

每一个学年我们借助4-6个主题,将这8个必备品格和6个关键能力有针对性地融入主题的跨学科教学中,每个主题注重关注2-3个必备品格和2-3个关键能力,借助探究任务的完成过程,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见下表)。

例如一年级《家庭》主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认识每一个人对家庭的付出,我们借助“护蛋行动”任务,让学生对“负责”这一品格进行理解、体会,并且通过活动反思和交流,将体验反馈到自己身上。同时,自然地融入语文、数学、美术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

用“跨学科”捕获知识之鱼

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根据三大关系——“我与社会、他人”“我与自然”“我与自己”,对整个学年的主题和本学期的探究主题、探究任务和相应的学科知识做一个整体规划,能融入主题探究的学科知识都进行跨学科教学,不能融入的会开展单学科学习。

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以三大关系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围绕功能、发展变化过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方向,然后设计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完成探究学习,并将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

我以二年级的《家乡》这一探究单元为例,详细介绍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全过程。

《家乡》主题属于三大关系中“我与他人、社会”的范围,是学生在一年级探究《校园》主题的基础上,在二年级时对更大空间范围的探索。我们将主题探究设计为三个大的方向:家乡与我的联系,家乡的变化和我对家乡的责任。

接着,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任务:潍坊的地理,潍坊特产,潍坊的风景名胜,潍坊的历史名人等,《家乡》主题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

1.教学目标的研究

根据逆向设计理论,我们以协同备课的方式,讨论出本单元的基本理解,即教学目标:(1)人们使用地图(含平面图)表达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2)文化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3)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变化互相影响。

原来备课时是先设计活动流程,再设计评价标准。现在的备课流程是,确定学习标准—找出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搜集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法。

在“家乡”主题探究中,我们着重引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以及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注和参与,因此确定了尊重、奉献、开放包容三个方面的必备品格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欣赏家乡的美好风景,尊重家乡的历史文化,在交流中尊重别人的不同见解,对家乡的探究能够保持热情,乐于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着重锻炼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单元备课

课程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的学科融合才能保证学科的逻辑不受破坏,深度不受影响,同时教学内容又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选择?我们的解决策略是,使用概念进行融合,学科融合的关键是思维的融合,思维融合的关键是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融合。

对接基本理解,我们设计了一个表现性任务——“假如你是一名家乡小导游,在介绍家乡的同时,让参观者更加全面了解你家乡的文化、特产等信息。此外,作为家乡形象的代表,还需用流利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为每一位参观者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对本探究单元主题的认识,完成表现性任务,我们研究出了三个探究线索:(1)家乡的地理;(2)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资源;(3)家乡与祖国、与世界的联系。以此设计出一系列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支撑起了整个单元的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单元设计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它让知识不再碎片化、去生活化。过去通常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而现在的学习,学生会进入真实的情境中,上课变成了好玩的事情。

3.探究过程与路径

我们把探究过程分为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深入探究、及时反思、开始行动五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实施,让学生一步一步研究家乡的地理文化等知识。此外,我们还会将学生可能遇到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成知识目标。

我们用设计思维改变教与学,从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组织架构、学习环境4个方面对教与学进行系统化重构,将学科内容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一件事。

【搜集资料阶段】

(1)前期评估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每一单元学习前都会有一个前测过程。《家乡》主题也不例外,我们用KWL工具进行前期评估,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及时调整探究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其中,K(Know)表示“我们已经知道……”,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潍坊的已知信息,并进行交流,这既是学生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过程;W(Want)表示“我们还想知道……”,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该主题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进行探讨,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了解学生生长点的过程;L(Learn)表示“我们学会了……”,该过程一般会放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或主题结束时进行梳理和分享,是学生对学习收获及总结反思的过程。

(2)潍坊的地理

首先探究家乡潍坊的地理知识。这是一节地理课,学生要在课前搜集关于潍坊的地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着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同学,认真倾听的品格。接着由教师补充潍坊的地理知识,完善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探究,学生会理解世界、中国、山东、潍坊之间的关系,知道与潍坊相邻城市的位置,以及潍坊的区域构成。

利用美术课,学生又将了解到的知识画到地图中,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调查、阅读资料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读数的现象(比如潍坊高密市的面积约1527平方千米),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将数学中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引进课堂。

反馈
下载文档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18号-1 客服QQ:20188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