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激发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实物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教学
1、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师点评。)欣赏激趣。多媒体配乐出示优美剪纸图片,学生欣赏。再出示剪纸实物,学生传看。(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2、回顾讨论: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二、学习课文4-6小节,深悟高超技艺
1、(过渡)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标记、批注等。
2、自读交流。预设:
相机出示:“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 ‘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你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姥姥的神奇吗?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喜鹊登枝”图?
(学生自由说,引导理解“形象生动”和“无可挑剔。)
看到姥姥被蒙着双眼也能剪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喜鹊登枝”,我的心情一定是的?你能读出这种惊喜吗?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相机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姥姥神不神?看着这栩栩如生的剪纸,你有什么想要问姥姥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引读“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2)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天生的吗?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引读:姥姥就是这样――(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3)你自己的生活中有“熟能生巧”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5、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相机出示:“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指导结合插图理解“身心入境”的神态。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7-12小节,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姥姥的剪纸不光惟妙惟肖,还能表达情意呢,默读课文7-12小节,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感动的地方画出来,批注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