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个人报告
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与反思怎么写11篇
大小:477.64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2-18 11:56:31 19.05k 17.94k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7、抓好后进生。对历史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均分的贡献大。同时,要抓好后进班的教学质量。

8、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反思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与反思怎么写3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参考人数:

参加此次月考的两个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绩统计:

两个班的及格人数62人,及格率61.76%,优秀率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分。总体来说,此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月考有所进步。

三、试卷分析:

1、试卷类型:本次考试为闭卷,其中单选题25题,分值为50分;问答题4题,分值为50分。

2、试题特点:试卷题目中,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20%,稍难题占5%,总体偏易。根据本校初一年级的总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的状况,材料均直接从教材上选取,主要是考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适当地涉及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较小,涉及知识点较少,主要以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的`内容为主。

3、暴露问题:

(1)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学生基本历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点区分不清。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无数个概念、知识点构成了我们所学的一本历史书。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问直答,没有设太多难点。对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后也归于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提问。整张试卷有80%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许多同学做错,说明在记忆方面学生仍没有下足功夫,仅凭大致的印象和常识难以应付全部题目。

(2)历史思维能力欠缺问答题是学生的弱项,考试时失分很多。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大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且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表现为凌乱、啰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凭主观意向随意答题。

四、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课外读物,扩充学生知识面,课上也可适当将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八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与反思怎么写4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在教教师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分析: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和主观题(材料分析)构成,其中客观题占50分,主观题占50分。试题侧重对第二单元的知识点的考察,第一单元知识占16%,、二单元知识占44%,第三单元占34%,七年级上册知识占6%,如27题的1小题“焚书坑儒”考查的是秦朝知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

2、突出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考查: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基本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如选择题开始四道题非常典型,第1小题隋炀帝开凿到运河,第2小题武则天的功绩与无字碑,第3小题四大发明,第4小题景德镇瓷都。材料分析题的27题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几影响,28题中国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等。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3、难易搭配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55%左右,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45%左右),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选择题5、6、7、8、9、10、11等,材料分析题的26题都属于基础性题,材料分析题27、28需要分析思考,难度提高。基础性知识题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4、题型更科学,符合新课改要求:本次考试中

(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像14小题这种对应列举题直观性题基本没有了。

(二)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如26题“民族政策”和29题“经济重心南移”。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图画的识读能力不强,如第5小题“四川的交子”、第9小题“唐朝的曲辕梨、筒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书上直观画图知识的认识,点明与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27题的第3小问和26小题的第4小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26、27、28、29四个材料分析题基本都引用了文言文,如果文言文功底较差就很难理解题意和做答。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