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
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xx分钟,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
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
科学合理安排预约放号时间,避免深夜放号、凌晨放号等情况。
在做好预约挂号、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调配,鼓励开展门诊取药、门诊治疗、住院床位、日间手术、停车等医疗相关流程的预约服务,提高就诊便利性。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
(二)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
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三级医院重点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承担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对口支援等任务的医院,要与受援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远程医疗工作制度,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
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积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疾病诊断能力。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远程会诊。
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搭建医疗机构与患者居家的连续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疾病管理连续性和患者依从性。
(三)大力推动结果互认制度。
制订完善检查检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广泛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
发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质控中心作用,加大医疗质量控制力度,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
在医联体内率先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
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要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增加互认的项目和医疗机构数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第三方保险,建立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风险共担机制,减少因互认造成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
二、加强重点服务的完善与优化
(四)大力推进区域就诊“一卡通”。
整合各类就诊卡,积极推进地级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患者就诊“一卡通”。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挂号手机软件、网站,建立统一平台,方便患者就诊。
城市医疗集团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在集团内部率先实现“一卡通”,力争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医疗服务。
(五)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
确定分娩镇痛试点医院,深入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
鼓励医院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
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建立门诊无痛诊疗中心、儿童镇静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舒适化的新需要。
积极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缩短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
(六)着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
推进国家多学科诊疗试点和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
以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为突破,推动医疗机构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
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
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开展经典病房试点工作。
(七)不断丰富日间医疗服务内涵。
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确定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
制定日间手术病种诊疗规范和日间手术中心管理规范,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
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
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八)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
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站)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到20xx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于“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