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精选6篇
大小:474.8KB 3页 发布时间: 2024-02-04 11:54:27 12.71k 11.14k
下载文档

今天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模版内容,欢迎阅读和下载。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精选1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4、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德育工作要引导中学生做到: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心理偏差、适应不良者,应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好友交往的机会: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师的情感态度在中学生心目中分量很重,被看做是集体、社会的评价使其产生心理满足,并在此心境中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也有利于发展中学生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健康情绪和乐观豁达的性格,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去创建。

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完美个性的健康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同时,培养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也是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而良好的性格则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核心特征。另外,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精选2

题目: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和个性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学习、恋爱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疏导,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最近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身心素质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20__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17.37%的大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44.9%的大学生存在某种单一心理问题。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美好而重要的阶段,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惑的时期。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逐渐成熟,情感丰富,但也更容易受到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方面。首先是情绪化严重,容易激动和暴怒,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其次是习惯性抑郁,由于各种压力,他们可能感到厌恶、痛苦和自卑。此外,大学生嫉妒心强,容易产生嫉妒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他们还容易焦虑,对考试结果和未来感到担忧,这可能导致心理焦虑。最后,他们可能感到冷漠孤独,因为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到失望,并且远离家乡、父母和亲朋,感到孤独。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干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节目《生存者》以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和高水平的制作技术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这个节目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外,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

总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和个人性格等因素。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紧迫任务。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并培养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迎接人生新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精选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面对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三个方面,即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情绪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前测,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然后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包括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方案实施过程中,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最后进行了后测,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资料处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学生,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此外,学生的自我成长报告也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了收获与蜕变,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自我认识能力的提升、情绪调控能力的改善以及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个性维度上,学生的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有显著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课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提升心理素质。

然而,研究还发现,在认知维度上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因为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行动,在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认知反应和实践能力。此外,学生的适应性也是心理素质中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素。虽然积极心理学课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与真实的社会环境仍有差距,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提供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历练和成长。

除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有效的途径,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的实证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精选4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反馈
下载文档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18号-1 客服QQ:20188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