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演讲致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3000字10篇
大小:488.39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3-14 12:56:28 17.97k 17.17k
下载文档

我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然而,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认真备课和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和技术。此外,教师还要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互动式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通过有效倾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3000字3

一、人性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然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其次,社交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这些大学生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们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不能只是孤军奋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因为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不是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逻辑结果。在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中,包含了舆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这其中要求我们在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应该提供正面的宣传材料,起到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精神、形成良好风气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熏陶起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要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过隐性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这表现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的特点,它不是像政治理论教育那样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效果,并不是生硬灌输,这样更容易激励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真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3000字4

摘要:贫富差距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客观现象,本文在分析高校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贫富差距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基础上,探讨弱化大学生贫富差距感的对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缩小学生精神上的差距,提升学生自身减贫的能力,尽可能地减少贫富差距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富差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这种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也得到了体现。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不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就业等问题,也影响着富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在大学校园里,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消费差异和交往群体差异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的差异。贫困生通常指的是那些经济上困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这些贫困生每月的生活费不超过200元,几乎全部用于基本的日常消费,还需要通过兼职来维持学业和生活。而富裕的学生每月花费千元,经常在校外餐馆就餐,拥有名牌和高端电子产品。不同的消费额和消费结构导致了消费观的差异:贫困生注重实用和量入为出,而富裕生追求享受和生活质量。

二是交往群体的差异。贫富差距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交际群体和人际交往质量。贫困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组织,交往圈子比较小;而富裕学生通常比较活跃,社交关系比较广泛。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贫富大学生心理上的差距和交际群体的分化。

二、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贫富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等造成极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本文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19个学院,5946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测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探析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大学生,由于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家长的呵护,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甚至高傲自大,生活散漫,只追求成功的荣誉,无法承受任何挫折,一旦遭遇打击,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的大学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要面对与同学间的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失衡的痛苦。贫富差距导致多数贫困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敌对以及对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情绪。

2.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贫富差距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使贫富差距的学生片面而简单地将大学生活及未来市场化,缺乏远大理想,将实用和物质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只为了应付考试,热衷于谈情说爱、吃喝玩乐。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的学生,都应正视现实,接纳自我,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获取知识,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

3.对校园和谐的影响

贫富差距长期的影响使得学生群体的金钱观、价值观、是非标准等差异明显,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贫富差距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威胁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贫富差距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希望。研究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究贫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缓解贫富差距造成的负面影响,显得刻不容缓。

反馈
下载文档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18号-1 客服QQ:20188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