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6篇
大小:474.4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4-11 13:24:20 17.34k 16.51k
下载文档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查”五步。即一要认真读题;二要找出部分数和总数;三要明确求什么;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查是否写了单位名称。为了使

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完题后,就能说出题目中的部分数与总数分别是什么?题目让我们求什么?题目里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并用铅笔画出来。认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并反复告诉学生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要求学生背下来。)反反复复训练后,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男生有35人,女生有30人”普通提问是“女生比男生少几人?”如改为“再来几个女生就和男生人数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

如,我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粉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

如:上面说的“再来几个女生就和男生人数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女生比男生少几人?”再如“食堂买来白菜、萝卜各7筐,”就是“白菜有7筐,”“萝卜也有7筐”。

3.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我帮助学生画图,并写出已知条件和所求,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有的学生对“吃了→还剩→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3块糖,桌子上还剩4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想象。如读了“育红小学有两排房子,其中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之后,脑子里应当出现“两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的一幅图画,这样就可避免列成2+4+5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

(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如“一本书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0页刚好看完,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个别学生抓住了“看了”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用减法解答。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4

在前段的期中考试复习中,我们每做完一份题都会班班对比,互相交流,甚至具体到每道题,每个学生,在这样精细的对比中,引起了我们对学生做题习惯的思考。现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谈谈对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

一、做好做题前的准备工作。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往往是玩性比较大,像我们班的黄楷权、李绍东、陈一文等,经常是开始做题了他还没铅笔,就直接影响到做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做好课前准备是第一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按时上下课,给足学生做准备的时间;接着提前三分钟进教室检查,可老师抽查,同桌互查,小组长检查等;最后要总结评价,及时奖罚。

二、边读边做,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

1、老师读题。要求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与老师要口手一致,也就是老师读到哪一道,哪一个字,学生的小手指要跟到哪一道,哪一个字,一方面避免学生不知道要到哪个空填的问题,同时也可潜移默化的交给孩子读题的方法。

2、帮助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帮助孩子理解分析题意。如: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一排。

师:这道题简单的说是要干什么?(排一排)

师:按什么去排?(得数)第一步我们要干什么?(算得数)

师:题目中的哪个词很重要?排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从小到大)

这样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和解题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分析题的能力会增强、解题习惯会逐渐形成。

3、书写工整。要求孩子题目可错,字不允许不好看,其实也就是借助书写的“踏板”让孩子养成动笔就认真的习惯。要想让这个习惯养成,在讲评时,一定要把书写列为重点的一项进行单独评价,对书写不规范的可让小组长督促进行数字书写练习。

4、认真检查。这样边读边查,学生的速度不一,让孩子做完就查,养成做一道,就检查一道的习惯。同时借助时机教给学生每种类型题的具体检查方法。

如:填加减号、填()的题目,让学生盖住最后的得数算一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计算题让学生重算一遍来检测。用数学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收集的数字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数数题,根据做的标记检查有无漏数现象等等。

只有这样根据具体题,指导具体的检查方法,孩子们才知道什么叫检查。

三、扶放结合,逐步提高独立做题能力。

通过边读边做交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后,我们如果只停留在老师读题上,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一放手孩子们无所适从,从长远考虑,我们应根据情况慢慢扶放结合尝试着让学生独立解题。如:对于常见的题型,可放手尝试做。一些有偏字的题目,可先给学生通读题目要求,弄清题意等等。但是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把握不当,对学生做题习惯也会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放的太早太陡,就造成要大面积补差,好学生只求快而不知检查等。扶放相结合,要把握好“火候”。

任何时候做题都要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然后学会正确的做题方法认真解答,最后检查达到万无一失。可是这一切都必须有“时间”做保障。只要我们做题前后给足时间,扶放结合交给方法,把握时机常抓不懈,相信学生的做题习惯一定会养成。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5

一年级小学生由于识字量小,阅读量少,导致理解能力、审题能力都很差。他们对问题情境把握不到位。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年级小学生不是都掌握得很好,基于这种情况,必须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小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所以对一些文字的理解较差。有些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的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在低年级数学问题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效率,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的分析解题思路,也不知道怎么找数量关系,只是会解答解决问题。成绩一般的学生,拿到解决问题时,也只能是模仿例题来做,不能灵活的解答,更谈不上正确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学困生拿到解决问题的题时,简直是无从下手,连题目意思都不能正确的理解,就根本不要去正确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所以我校申报了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到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做、说、想、学、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学、说、做、数感。

当前文档预览结束,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反馈
下载文档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18号-1 客服QQ:20188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