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大学生心理素质作文9篇
大小:491.43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3-04 16:02:36 2.97k 1.26k
下载文档

一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显得不足,对集体生活不适应,考虑他人较少,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较高,而对人生理想不够高,据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存在成就需要弱、心理较脆弱、自立能力弱等问题。二是特困生心理问题。近年来,一些物质困难的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心理贫困”的危机,这些学生为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和心理等五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相互影响,交互作用,而心理素质是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将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关键性环节。它涉及人的精神风貌、能力、气质、性格和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并直接制约着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他素质只有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素质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德育内在地包括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在基础性的层次上对高校德育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受教育者缺乏健康的心理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往往会失效,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德育工作中忽视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举措

(一)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心理素质教育队伍

心理素质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支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受过系统、科学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作队伍。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员任职条例》配备专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一般应由受过心理学专业系统教育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心理学学士以上)担任,专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询工作。

(二)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门机构

在校一级成立心理教研室,负责全校心理课程教学、辅导、科研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咨询、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为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和及时的引导和服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应在选择地点、周围环境、室内布置及软硬件设施方面做到规范化、人性化。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能有效地提高对学生心理历程的把握,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和量表等心理测量技术所取得的第一手的、详细的信息,及时、有序地进行整理、归纳、归档,为以后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以及科研工作铺平道路。心理档案一般包括学生入学时的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材料、各种量表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学生的心理档案应由专人保管,并严格保密,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允许查看。

(四)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它本身需要跨学科进行跟踪研究。应该鼓励教师带头搞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带咨询、推动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每年在各高校科研立项中,要有一定数额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课题,主要围绕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何把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同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以更快、更好地提高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五)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把握好心理教育的阶段性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经历了中学阶段的拼搏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进入大学,当前学校办学条件又容易使他们产生失望、不满和自卑心理,在学习上也普遍有松劲情绪,生活上也有诸多不适应,因此对他们最重要的就是适应性训练,尤其要侧重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适应,同时还可以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调节方法。

(六)注重提高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有极大的相关性。他们的心理状况、言行举止、教学和管理方式在学生心中必然会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非专业的人员予以积极配合。

大学生心理素质作文4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相比之下,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面对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会感到不适应和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样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因此,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这种期望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导致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进而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学业,又要面临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素质作文5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反馈
下载文档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18号-1 客服QQ:20188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