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答案为:
(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3A: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P4:严复的民主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民主思想。考查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对严复的评价、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需掌握严复的思想。
【解答】(1)第一小问,“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14.(19分)2015年,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