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对生物的分类有7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4细胞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受精卵——→分裂、分化、生长——→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7、一个母细胞经过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意义: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8、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存在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动物的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一般大小。
9、细胞生长,体积由小变大。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直至与母细胞一样大。
10、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和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命体的各种结构,一个受精卵就这样经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长成了一个生命个体。
11、生长和分化往往相伴而行。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①目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②镜座:马蹄形,使显微镜安置稳定。
③镜壁:是握镜的地方。
④反光镜:一面为平光镜,反面为凹面镜,都可采集光线。
⑤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⑥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⑦镜筒和物镜转化器:镜筒上可安放目镜,下端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就是物镜转换器。转换器上的圆孔可安放物镜。
⑧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⑨压片夹:可固定载玻片。
⑩遮光器:载物台下面的圆形版,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略微向后倾,,便于观察。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物镜转换。
2、转动准焦螺旋,可使镜筒上下移动对焦。
3、将玻片上的观察物正对通光孔。
4、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看到物象后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