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要求:强化活动定点酒店管理,严格实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
督促酒店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日常健康状况监测,活动期间对参会嘉宾和内部员工实行“闭环管理”。
对酒店进出人员实施体温监测,查验“三码”,如发现国内疫情高中风险地区人员,按照成都市疫情防控有关规定,移交属地落实相应管控措施。
管住“流动中”:乘坐交通工具需注意
根据《工作方案》,需在定点酒店集体上车前落实场外安检,查验天府健康码和大数据行程卡。
在会场专用停车点进行体温检测后即可进入会场,并设置临时留验点。
督促车辆派出单位做好派出车辆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车上配备测温枪、医用外科口罩、速干手消毒剂、卫生纸巾、垃圾桶等用品;车辆服务人员负责测量体温;司乘人员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出车前后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
乘坐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应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在公共交通上用餐和饮水。
举办(参加)活动严格按照本方案与当地疫情防控要求执行。
严控“活动点”:会场、就餐、考场点需注意
活动场所卫生及预防性消毒。
对会议室、大堂、电梯、走廊、就餐点、现场医疗点、卫生间等重点区域进行预防性消毒,每天至少1次,对场所公用扶手、门把手、座椅等公众经常接触部位要每日上午、下午、开会前至少清洁消毒1次,建立消毒工作台账。
防疫物资准备。
在人员活动场所主要进入通道设置体温检测仪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测温枪,在房间、活动场所放置医用外科口罩、速干手消毒剂等用品,在指定区域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用防护口罩、水银体温计等物资。
临时隔离观察点设置。
设置临时隔离观察点,并配备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塑胶手套等物品,用于发热等症状和健康码异常(红码、黄码)人员的临时隔离观察。
人员密度管控。
采取分散人群、控制人员密度等防控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场所出入口、出入路线等。
进入场所人员检测。
安排专人在主要入口处开展进出人员体温监测、“三码”查验。
如果发现体温异常者,应立即引导至临时隔离观察点,并通知医疗点医务人员进行复测,仍有异常者,按照专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进行报告和处置。
会场防控。
对会场进行全面消毒及通风,同时做好茶具、毛巾等物品的消毒工作;出、入口分开设置,入口配备体温检测系统,指派专人开展监测;参会人员除发言外,全程佩戴口罩;代表座位1米间距。
就餐防控。
做好餐厅、餐具、食品加工制作区、餐厅卫生间等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用餐首选自助餐,取餐时佩戴口罩。
考察点防控。
考察点、临时休息点和卫生间要提前做好清洁消毒,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一次性酒精棉片、卫生纸巾等用品并佩戴好口罩。
用好“监测哨”:做好健康宣传督导
健康宣传和人员培训。
活动前,提前向相关单位和参加活动代表以及工作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志愿者通告活动安排和防疫事项等,协调做好工作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和志愿者的防疫培训。
健康和症状监测。
活动期间,参加活动代表、工作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志愿者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安排专人指导现场医疗点落实传染病症状监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做好异常情况的调查处置,并按规定报告。
督导巡查。
活动前及期间,安排专人联合医疗卫生人员及安保人员开展疫情防控联合督导巡查,指导相关单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疫情处置。
疫情发生后,协调卫生健康部门按流程和方案要求进行现场处置;会同场所(会场、住地)单位负责做好区域内场所的管控和现场人员的临时安置。
配合做好疫情相关舆情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活动后疫情监测。
原则上,所有参加活动代表、工作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志愿者在活动结束后,应继续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后续健康监测工作,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向所在社区和单位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