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日常管理到位、效率高,凝聚力强;工作氛围和谐,科任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班级管理工作有创新、班级活动有特色。
五、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一)班主任工作
1.确立班级德育目标,制定班级学期、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2.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做好个别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
3.根据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4.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5.配合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年段内形成教育合力。
6.做好家校互动工作,每学期完成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要加大个别学生家访的密度,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全程教育。
7.坚持“学生在校,班主任在岗”的原则,组织指导班级日常管理,检查督促班级常规的落实。
8.配合德育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各级“三好学生”各级奖项的评选活动。
9.配合德育组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家长情况、生活状况、学习成绩等信息。
认真填写好“学情分析样本”,撰写好“学情诊断性分析”及“学情复诊性分析”学情调研报告。
10.配合好年级组长做好年段的其它工作。
(二)学科教师
1.结合学科特点,拓展教材,全方位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做人。
自然科学类,可以渗透辨证法与方法论;文史地,可以传承中华美德,激发爱国之心;思品政治的每一单元,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讲座等。
学科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的不同主题的资源体系。
2.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出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三)德育综合实践活动
落实德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丰富课外活动课程
各种科技、文娱、体育及班团队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五)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
要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馆、荣誉室、等多种形式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六)家庭和社会
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教师家长协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每学年对家长培训不少于一次,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教育舆论阵地,利用好社会德育基地,提供青少年需要的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
六、德育工作的的措施
(一)抓常规、促养成
1.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常规管理精细化,建立了班主任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学生“两个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学期校内设立“学习态度奖;学习勤奋奖;学习进步奖:学习帮扶奖;学习成果奖”等奖项,做到奖惩分明,激励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良行为,淡化自己的不良行为。
2.注重过程管理,坚持常抓不懈,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班风、学风抓起,以管理促落实,做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
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以学生值日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德育组常规检查为保障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
德育组每周集中对各班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学生自觉规范自身形象。
(二)强抓德育队伍建设,推进全员德育
1.发挥德育三大功能(保障、导向、激励)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德育组、教务处、总务处、工会、少队组成的德育领导小组,对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